自古以来,贪官都是因为贪心惹的祸,贪图别人的财物,染指国家、人民的利益,于是,逐渐坠入可怕的贪腐深渊,以致身陷囹圄、人财两空、身败名裂。因此,古语警醒人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那么,古代先哲智者是如何处理送上门的财物呢?
公仪休,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博士。由于才学优异做了鲁国宰相。他一向遵奉法度,按原则行事,在其影响下,百官的品行也自然端正。司马迁称其:“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公仪休最让人称道的是拒鱼之事。 一天,有位管家送给公仪休几条鱼,他坚辞不受。管家说:“听说您极爱吃鱼,现在,却为什么不收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很爱吃鱼,才不能接受啊。现在我做国相,自己还买得起鱼吃;如果因为今天收下你的鱼,而违反了国家的法律,事发成了罪人,以后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我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所以我决不能收下。”子明恍然大悟:“老师,您说的对,今后我一定照着您的样子去做。”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别人是不会白白送礼的,而祸端就起于受贿之始。因为贪心,不但会断送了大好前程,甚至还殃及身家性命,此举不仅因小失大,而且实在是愚不可及!由此,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告诫侍臣:“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筑巢于树木的顶端;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然而能被人们所捕获的,都是因为贪饵的原故。’现在大臣受任命,居高位,食厚禄,应当要履行忠诚正直,遵循清廉无私,这样才能没有灾祸,长守富贵啊!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所以,那些以身试法的贪官,都是因为贪图财利,这与那些鱼鸟有什么不同呢?你们应当好好想想这些话,作为借鉴和告诫。”的确,千古明君的唐太宗不仅警戒臣子,还惊醒后人切不可做贪心愚蠢的“鱼鸟”,要做睿智远见的公仪休。
其实,不但居官之人拒贿,就连老百姓对送上门的财物也要慎之又慎,否则也会有身家性命之虞。《庄子》曾记载:战国时期,郑人列御寇,又称列子,在郑国隐居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他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是道家学派的先驱者。
当年,列子隐居时曾住在陋巷,生活穷困潦倒。有人劝说郑国的宰相子阳去资助穷困的列子,这样不仅借以搏取好士之名,还可得以笼络天下人心,可谓一举两得。于是,子阳就听从建议,派人送给列子十车粮食。不料,列子却再三致谢,坚辞不受。见此情景,列子的妻子埋怨他说:“我听说有道之士,能让妻子孩子过上快乐舒适的生活,而我们却常常挨饿。如今宰相送来了粮食,你却不接受,是何道理?哎!我真是命苦啊!这苦日子什么时候能到头啊?”
列子却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是真的了解我想帮我,而是听了别人的话才肯送粮给我。那么,照这样下去,他以后也可能会听别人的话而怪罪我,今天可以借别人的话送我粮食,明天也可以借别人的话来治我的罪。更何况,现在世事动乱,子阳早晚会死于祸患,如果我接受他的恩惠,那么将来就一定会被牵连。你是要别人的财物还是要平安呢?这就是我不接受馈赠的缘故。”事实证明,列子果然有先见之明。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牵连致死,列子一家却安然无恙。
由此看出,无论是公仪休“以嗜鱼,故不受”,列御寇拒受宰相赠粮,还是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他们都保持着睿智清醒的头脑,在拒绝别人的礼物之时,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与地位,捍卫了自己可贵的安然又安稳的幸福生活。的确,贪心太凶险,知足能安命,知足才常乐。要时刻清醒地不忘初心,不改生活的初衷,依然追求坚定的理想,踏踏实实地努力,守好自己的阵地,心无旁骛地做好本职工作,这不仅是一种超然睿智的生活,同时也做到了最基本的清廉要求。
实践证明,有时平凡安于平凡就是最可贵的,平淡且甘于平淡就是生活的真谛!守好自己的鱼,过好当下的生活,不忘初心,不失本真,不贪求名利财物,这样的生活无论平淡如水,亦或是变幻莫测,相信我们都能从容应对,静享这安稳又可贵的锦瑟华年!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