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 一 己 之力,保一方平安
—— 许良镇纪委 书记 王小红同志防汛抗洪事迹
“我是纪委书记, 是男同志, 我 去于庄 。”没有任何犹豫,王小红主动请缨。
7月11日以来, 许良镇遭受连续强降雨,辖区内丹河段过境流量达1170m³/s,出现了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水位猛涨、庄稼被淹、道路被毁、桥梁中断,丹河沿岸村庄防汛救灾任务艰巨。据预报, 焦作市18 — 19日将迎特大暴雨 ,许良 镇党委紧急召开防汛部署会议, 并 成立 5支 抗汛救灾冲锋队, 分别 由镇党委班子成员带队,前往于庄、许湾、下伏头、吴爻、小东庄5个山区村组织开展应急抢险工作 。 于庄村是山西境丹河段进入许良镇的第一道关卡,守好这里,对于许良镇的防汛救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即将到来的洪流 ,王小红迎难而上,主动要求到条件最艰苦的于庄村驻守。
“为了安全,所有留守人员全部撤离到集中安置点,统一住宿,统一管理。”对于庄村做了充分的分析研判后,王小红下达命令。
到 达 于庄后,首要的事是让群众撤离到山下,干部们逐户排查,对在村具体人数和房屋情况进行拉网式排查,全力动员群众投亲靠友,降低防汛人员管理压力和生活物资保障需要。到7月18日 晚 ,全村剩余11户18人,值班人员 6人, 共22人。
在排查中王小红发现, 7·11洪水后,于庄村电力 、通讯 中断, 留守人员间联系不便,且于庄地势低,如果降雨强于 7月11日的降水,村中大部分就会被淹,救援就是一个大的问题 。为了保障留守人员的安全, 王小红要求全部留守人员撤离到于庄村高处的游客中心处,在此建立集中安置点,进行 集中发电、照明、统一食宿 ,安置点地势高,在此能够收到沁阳的移动信号,从而保持联系通畅 。
安置点住宿地点有限, 干部们让 村民集中在游客中心 房间内 打地铺,驻村第一书记和镇 突击队 员均 蜗睡 在狭小的车中,从7月18日至24日 , 共7天6夜 大家就 坚守在酷似“孤岛”的于庄村。 24日晚,洪峰过境,大家下撤到村中,王小红和队员们在村委会打上了地铺,平躺在垫子上,他发了一条朋友圈: “ 有时候, 能够平躺着睡觉,也算是一种奢侈 ! ”
“ 三天的储备量不行, 最少 要存够十天的量 。”坚定的指令,为坚守于庄奠定了物质基础。
王小红率领队员和村干部们对防汛物资进行盘点,发现食品、水、面的储备还够十天的量,但用电全靠汽油发电机发电,而村中只储备了三天的用量,这可不行,天气预报接连几天都是暴雨,到时候漫水桥过不去,任何物资都无法运送。于是王小红让村干部带着铁桶下山去购买汽油,并与派出所联系说明是为防汛储备物资的,最终采购上来500升的汽油,从而在这场坚守战中,保障了发电机的使用。
“ 我们 守护的是沿河村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能有 任何的 松懈和侥幸心理。” 这是他和队员们坚定的信念。
王小红每天 都带领队员对村庄进行巡查,在河边 察看水情流量,并及时在镇工作群中 进行 通报,以便于各村了解丹河的水位和流量,做出应急反应。 7月19日和7月22日的特大 洪峰来临时 ,王小红及时发出 水情汛情通报, 从而 确保 了 下游人民生命安全, 将 财产损失降至最低。
19 日 起 暴雨就没有停止,王小红每隔一个小时就巡河查看流量,22日上午王小红观察 丹河 河水上涨 的趋势 比较平稳,但中午刚过,河水 就 急剧上涨,在此刻王小红和 突击 队员发现丹河对面有两个人 在河边 拾鱼。王小红和队员们就 飞奔 到高处 挥舞着自己的红袖标 向二人喊话, 弯腰 拾鱼 的 两个人听到后还不愿离开,大家狂喊并手势比划洪水要来赶紧离开,待二人离开不到10分钟 的时间 ,洪 峰 就袭来, 瞬间就将刚才二人站立的地方吞没 。众人一阵后怕,如果两个人没有及时撤离,后果就不堪想象。 虽然 直至今日王小红的嗓子还是哑的 ,但他认为这是非常值得的 。
铮铮铁骨中的默默 柔情 。
面对来势汹涌的汛情挑战,即使成为留守在于庄的“孤岛”战士,王小红同志依然斗志昂扬,用诗词来抒发内心的担当与信念。
踏莎行·于庄防汛
凉风习习,丹水淙淙。暴雨欲来劝群众,集中安置强守护,生命至上责任重。
夏蝉滋滋,喜鹊喳喳。苦中有乐情意浓,人间真爱得体现,乡镇干部亦光荣。
一剪梅•防汛
丹河汛急入于庄,劝离群众,同守同餐。物质匮乏电路断,蚊虫叮咬,三更雨寒。
车中蜗睡已五夜,灾难面前,应对挑战。山洪激发党群志,牢记使命,我心依然!
“为山九仞,不能功亏一篑。 越是艰险的时候我们纪检干部就越要顶上,作为基层干部要 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经风雨,在攻坚克难中受历练, 这样才能保一方百姓平安 。”王小红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