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过半,日头升高,东风渐暖,春的皮囊下面,夏之灵魂潜滋暗长。
中午无事,到门口的焦桐公园散步,脚下绿草如茵,连片的桐花结成紫色的霞雾,空气中飘荡着顺和清甜的桐花香,焦裕禄书记当年亲手种的桐树已可两人合抱,听当地人讲,这里是兰考地势最高的地方,过去风沙漫天,盐碱成灾,粮食不见收成,老百姓为了生计,不得不逃荒要饭。时任县委书记的焦裕禄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改变兰考面貌,焦书记带着兰考百姓艰苦奋战,植树造林、翻压盐碱地。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兰考的自然灾害终被治理,粮食迎来了丰收,老百姓安居乐业。
现而今,这里的空气清新湿润,丝毫不见当年风沙之城的踪迹,徜徉其中,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江南水乡。“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焦书记的事迹不但刻在了公园的石头上,更是刻在了兰考人民的心中,其精神在兰考的土地上世代传承。
桐花花期即将结束,凋零的花朵兑换着人间的叹息。花落叶长,春色衰减,斜阳照出老树沉默的影,绕过一个小土坡,忽见一条小河,野鸭在河里打着水花,岸边杨柳正趁着春光,奋力地播撒生命的种子。未若柳絮因风起,亲眼目睹这场植物界的大迁徙,内心颇为震动。微不足道的柳絮虽不知会被风带到哪里,但仍决心和命运之神来一场赌局。漫天的柳絮抹白了春色,浩浩荡荡飘向远方,周遭的水源像是铺了一层厚厚的白绒毯,蔚为壮观。在阑珊的春意中,我意识到世间万物,盈虚有数,此消彼长,并在四季的更替中重生。那么作为万物之灵,我们该如何度过这一生呢。良善的人于少年之际勾勒理想的蓝图,后经世事磨砺,不知心中愿景所剩几何。前路虽艰险但并不是毫无希望,正如一个不懂茶的人日日品一杯香茗,我们不知道他究竟会在第几日领会茶的奥义,但只要他锲而不舍地品下去,味觉终究会变得灵敏。
追随着柳絮,我来到一栋红色建筑物前,抬眼望去,“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几个大字赫然入目。小小的柳絮啊,你莫不是被焦裕禄的精神感动,才会将一个异乡人引到这里。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中午参观的游客少,我便自顾自地走了进去,一座高大伟岸的焦裕禄铜像赫然伫立在大厅中央,周围簇拥着娇艳的花朵。铜像右手叉腰,目光炯炯、神情坚毅,人民的好书记仿佛从未离开过他的人民。步入其中,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馆内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生活用品,生动地再现了焦书记当年访贫问苦、带领群众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场面,真实反映了他艰苦奋斗、勤政为民的感人事迹。在焦书记生命的最后关头,他给妻子的嘱咐竟是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能向组织要救济。以现在的眼光看,焦裕禄同志对自己及其家人“刻薄”的有些不近人情,但为了兰考人民,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62年担任兰考县委书记,1964年病逝,终年42岁。在兰考的475天里,焦书记一面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一面坚持用双脚丈量土地,并立下了“三年改变兰考面貌,否则死不瞑目”的军令状。三年期限未满,焦书记带着遗憾走了,但桐树苗已然种下,只等在阳光下深扎土地、茁壮成长。
焦裕禄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宝贵。我们大部分人,都只是在考虑社会能带给我们什么,却没有站在历史的角度、人民的立场去思考我们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甚至于个别党员干部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拜金主义、官本位思想严重,社会责任感不强,共情能力差,对于人民的疾苦视若罔闻,以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此刻,我想起了大学思政老师的谆谆教诲: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人生才不会失去航向。过去的日子虽然艰苦,但人们的精神富足,“为人民服务”成为许多人毕生奋斗的目标。近些年来,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于成功及理想生活的定义千差万别。尘世喧嚣,诱惑颇多,对于新时代的干部而言,焦裕禄的精神是一面旗帜,是共产党员不断前行的动力。在纪念馆细数着焦裕禄的事迹,我的灵魂得到了洗礼,至于人该如何度过这一生,心中也有了大致答案。
纪念馆的周遭鸟语花香,满目新绿,柳絮承载着生命的希望飘向远方,今日兰考诚如当年焦书记所愿,兰考的春天还在继续……(禹王台区卫健委 刘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