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成了咱村的‘老大难’了,这样子五六年了也没人管管。”
“是呀!谁家没学生啊?”在尉氏县门楼任乡寄庄王村小学门前,每到学生上学放学的时候,这样的埋怨和牢骚声总会出现,尤其是遇到阴雨天气时。
如今,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历史。
群众口中的“老大难”究竟是啥呢?
原来,小学门前的水泥路面低洼,每逢阴天下雨就形成积水,雨大时积水有十几公分深,留存五六天,学生上学、村民出行都得经过这个“积水潭”,给群众带来极大不便,向上级反映多年都没有解决,导致村民怨声载道。
2019年7月,尉氏县纪委驻村扶贫帮扶队员王伟超获悉后,随即向村干部了解具体情况。
“这条水泥路是2014年修建的,刚修通没多久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当时由于村里没有收入,拿不出修下水道的钱,又筹集不到资金,就年年下雨年年积水,成了村里的‘老大难’!”村干部陈根治介绍说。
“恁是县纪委领导,来俺村扶贫,看看这难题能给俺们解决不?”村民拉着王伟超地手说。
“我是帮扶责任人,任务是直接对口帮扶贫困户,但村民既然找到了咱,说明对咱信得过!咱就不能退缩!”王伟超把村委干部召集到学校门前表态说,“咱们大家实地看看,怎么施工合适。”
“我们村没有收入,目前还欠着几个村干部的垫资款没有还呢,根本没有资金修下水道。”村支书率先表了态。
“先不说钱的事儿,咱们先实地勘察测量一下,找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当然要本着最大限度节约资金的原则,但必须要把这个难题解决了!”
七月盛夏,骄阳似火,王伟超和几个村干部顶着烈日,拉着皮尺、架着水平仪等工具测量路面。大家测量后在一起商量,最终决定,除了平整路面外,还需向东修一条210米的下水道。
“200多米,资金从哪里来啊!就算1米300块吧,也得6万多啊!”
“本着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儿呗!资金大家想办法,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员就有十多个,咱一起上就能节省一大笔工钱。”“砖和预制板‘下房’的就行,价钱是新的一半儿!”大家纷纷出主意。
经过王伟超与村干部多方协调努力,修路资金总算有了着落。村干部联系上一家施工队,吊钩机、挖掘机、压路机轮番上阵,王伟超、村干部们一起在施工现场做一些平整路面的轻活,施工场面好不热闹。
经过两个月冒暑苦干,一条承载着村民希望的水泥路从寄庄王小学门前穿过,上学的路总算顺畅了。
“路修好了,接送孩子上学也方便了,为咱老百姓办实事儿,还是咱县纪委啊,那可真叫一个中!”村民们对前来回访地尉氏县纪委工作人员表示。(刘淑婷 尹如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