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单位、部门或地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承载着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担负着为党执政、为民用权的重大使命,要想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就必须念好“勤、廉、实”三字经。
首先,念好“勤”字经。所谓“勤”,即勤政,不辞辛苦地对待政务的精神。勤政是德政之基,善政之要,执政之魂。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清朝人刚毅在《居官镜》中说:“黾勉从公,夙夜匪懈,谓之勤。”南宋政治家、思想家真德秀说:“当官者一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明代《初仕要览•勤政》篇中说:“以勤政为首务,政不勤则百事殆。”清代李文耕说:“官不勤则事废”。清代名臣曾国藩在论为官之道时则提出,为官者当有五勤:“勤之道有五:一曰身勤。险远之境,屈身经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号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累所积,鬼神亦通。五者皆到,无不尽之职。”勤政,在中国古代是官德的价值核心,在今天则是各级党政干部的立职之本,是新时期党政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化,也应成为党政干部自觉追求的价值标杆。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当好勤政为民的表率, 肩负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担,把心思集中在“想事上”,把本领使用在“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成事上” ,切实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其次,念好“廉”字经。所谓“廉” ,即廉政,就是“临财毋苟得”(《礼记•曲礼上》),说的是做人为官均应不接受不义之财。西汉经学家刘向认为:“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说苑谈丛》)在古人看来,廉者是为官之本,“为政之要”(陈录《省心杂言》),之所以看重这一点,就在于“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一个官员倘若不能廉政,不仅会偏听偏信,威风扫地,而且会“曲法,害民”(范仲淹《治体》),甚至“以害身命,使子孙每(时常)怀愧耻耶。”(吴兢《政观政要•贪鄙》)难怪石成金要愤怒地说:“士不识廉,衣冠狗彘(衣冠禽兽)。”(《快乐绅言》)宋代的包拯在《乞不用赃吏》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周礼•天官》提出了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宋代吕本中著的《官箴》则将为官者的德行操守归结为“清、慎、勤”。被康熙誉为“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曾经说过:“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这一廉政箴言,至今都没有过时,每一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谨记于心,付诸于行。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用党纪国法严格约束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权、慎欲、慎独、慎微;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信念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过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亲情关,做到“心不动于微利所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始终洁身自好,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三要念好“实”字经。所谓“实”,即务实。东汉王符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吕坤在《呻吟语•治道》中指出:“不伤财,不害民,只是不为虐耳。苟设官而惟虐之虑也,不设官其谁虐之?正为家给人足,风移俗易,兴利除害,转危就安耳。设廉静寡欲,分毫无损于民,而万事废弛,分毫无益于民,也逃不得‘尸位素餐’四字。”清朝人方大湜也说:“廉而不勤,则政事纷繁,必多废弛,仍不得谓之好官。”等等。对于务实,习近平总书记曾撰文说,“务实”是官德的基础,惟有务实,才能脚踏实地,不图虚名,勇于探索,敢于攻坚,扎扎实实地为民办事,才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尊重客观规律,不搞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还多次引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管仲的一句名言:“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并强调领导干部要把这句名言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座右铭。
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作风建设新常态全面形成的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根植于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态度,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朱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