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原沃土,文脉绵长,自古便是廉风盛行之地。从开封古城的衙署遗迹到中原大地的先贤传说,无数清正廉明的身影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他们或居庙堂之高,守“廉为政本”之训,一心为公;或处江湖之远,怀“持廉守正”之心,两袖清风,皆以崇德尚廉为圭臬,成为后世敬仰之楷模。
此次“中原廉洁故事”展播,正是从这片土地的深厚积淀中,打捞廉洁文化的瑰宝。我们深入历史文献的字里行间,探寻文物古迹的无声诉说,将那些曾在典籍中沉睡的廉洁人物与故事,借AI技术之力唤醒。让包拯的铁面无私不再是泛黄的记载,让于谦的“两袖清风”不止于书本的描述,让廉洁形象在生动叙事中“立起来”,让勤廉精神在现代语境下“活起来”。
这些穿越时空的廉洁故事,既有警世恒言的力量,亦有直抵人心的温度。今以融媒之形呈现,辅以鲜活演绎,既为一脉相承,更期以古鉴今、赓续薪火、发扬光大。愿观者能从中品味文化盛宴,汲取奋进力量,尽享廉洁理念的浸润,清风正气的照拂!
中原廉洁故事 | 孟子:浩然正气贯大梁
在历史的长河中,开封这座城市曾见证过无数风云变幻,而2000多年前孟子的到访,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公元前320年左右,他带着弟子们风尘仆仆地来到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游说之旅。他的廉洁思想,也在大梁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当时的魏国,国势渐衰,梁惠王为寻求富国强兵之道,以重金招纳贤士。孟子怀着一腔热忱而来,坚信“仁政”理念能够为魏国百姓带来一丝希望。然而,梁惠王所追求的,不过是眼前的功利与霸业,他问孟子:“您不远千里而来,是要给魏国带来利益吗?”孟子却回答:“大王何必只谈利益呢?只要讲求仁义就足够了。”这一问一答,便注定了两人话不投机。
但孟子并未放弃。在大梁城,孟子详细阐述了他的“仁政”理论,描绘出一幅百姓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和谐图景。他强调统治者应当关心民生,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战争与掠夺。他批判魏国在梁惠王的统治下,贵族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食物却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开仓赈济,认为这种行为与带领着走兽吃人没有区别。
在大梁的一年多,孟子与梁惠王、梁襄王多次交谈,却没有任何实际效果。能听懂孟子之言的梁惠王垂垂老矣,继任者梁襄王想的是推行其压抑已久的“远大抱负”,要搞自己的“形象工程”。有鉴于此,孟子与梁襄王分道扬镳。公元前225年,秦军统帅王贲引鸿沟之水冲灌大梁城。3个月后,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最终,魏国被纳入秦国的版图。
孟子的大部分思想与廉政教育有关。他充分认识到,统治者能否勤政廉洁,是关系到能否取得民心、争霸天下的大事,也关系到官吏本身的祸福,所以他认为统治者的“三件宝”是土地、百姓和政事,但若把珠宝美玉当成宝物,那么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身上。他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倡导君王将人民放在第一紧要的位置。
尽管孟子的理念在当时未能被魏国君王所接受,但他的思想却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这片土地上,等待着后世的发掘与传承。如今,站在开封的土地上,回望孟子的那次大梁之行,我们仿佛仍能听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民”的君子之声。那慷慨激昂的声音,至今如洪钟大吕,又如金声玉振,穿越时空,绕梁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