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彬,常委会决定派你代表咱市纪委去驻村帮扶,担任第一书记。”2015年8月28日,刚开完会,李部长急匆匆赶到办公室对我说。放下手头的材料,我一脸茫然,“组织部工作任务这么重,怎么能走得了?”“这是组织决定,去基层锻炼下也好,要记着你代表的是纪委。”就这样,我开始了两年的驻村历程。
我所驻的吴集村位于河南省临颍县皇帝庙乡政府东南,距乡政府3公里,是个省级贫困村,全村530户人,总人口2350人,贫困户245户1097人。“进村大坑,小路泥泞,垃圾乱堆,蚊蝇成疯。”这是初入村时,我最大的感受。对于自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来说,这就如儿时自己生长的环境,感同身受,我暗下决心,要干,就干出个名堂,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真情帮扶,搭起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扶贫,就是要把最基层群众的心暖热,让群众和党员干部一条心。
“是刘书记吗?我是郭玉良的侄子,俺婶的胳膊摔断了,他家的麦子没人收,恁管不管?”2017年5月22日上午,我正在村室填写《贫困户精准扶贫明白卡》时接到贫困户郭玉良侄子电话,便立即放下手头工作,叫上村干部来到郭玉良家。郭玉良本人2000年因高血压脑溢血引发偏瘫,生活不能自理,一个女儿正在读大学。眼见大雨将至,满地的麦子无人收装,他正在路边拄杖犯愁,听说村里党员干部来帮他收麦,激动地连声道谢。
“村里的路灯年久失修,您看能不能给咱村里路灯修修?”“大忙天时候,地里的井不通电,浇水浇不成。”“路修好了,一到下雨天积水,能不能把下水道的问题解决了?”当一件件具体问题,在开党员大会、饭后走街串巷和群众拉家常过程中反映过来时,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既要与乡村干部一道整理档卡资料,又要协调项目资金、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处理不好,还要面对上级的督导和问责。面对压力,我一边向单位领导汇报情况,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一边与乡村干部一道入户普查,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融入到群众中去。
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争取相关项目资金400多万元,村里安装路灯132盏,新打农田机井32眼,整修村内街道2.5公里,农网改造线路3千多米,建设村北大桥一座,新的文化大礼堂、广场游园、村室等已近完工,下水道也将于下半年开挖……
“刘书记,看您淋湿透了,这伞您拿着。”“今儿中午到俺家吃饭吧,俺给你包饺子。”“刘书记过来坐坐,咱喷会儿。”
……
用心的付出得到了群众认可,我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会把你当自家人。
精准到户,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扶贫,就是扶强党的最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带领群众扶老携幼奔小康。
吴集村是2014年申报的省级贫困村,2015年8月我驻村时共有贫困户184户672人,经近两年努力,现有贫困户49户142人。
脱贫致富,离不开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带头担当。入村第一件事,就是注重发挥村党支部和党员干部作用。在村党员干部带领下,目前村里已成立了万隆养殖有限公司、亚辉家庭农场、永峰农机合作社三个农业合作社组织,小郭庄成立了“高富帅”微信群,庄上年轻人每月捐助10元钱,为村里办公益。目前,他们自发组织筹建了小广场、渔塘,吸引了很多爱好者前来垂钓,他们还计划依托村里的乡村旅游项目,将村里的林地和荒坑利用起来,搞乡村游、农家乐……
“谁承包了村里的荒坑荒地建项目,得带上几个贫困户。”“没问题,刘书记,你说咋办咱咋办。”大伙儿的思想炒热了,纷纷行动起来,与我们一道,谋划村里更美好的明天。
产业带动,村强民富长安康
扶贫,就要扶强集体经济,让产业发展惠及所有贫困户。在工作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村集体资产为零,集体收入为零,村里各项支出仅靠乡里拨付的工作经费维持,自身运转都困难,更不用说为村里办其他事情。
以吴集村为例,该村仅有的收入就是铁塔公司每年2000元的租赁费,贫困户的帮扶全靠上级“输血”,而吴集村现有49户贫困户中,因病29户,因残和缺劳力14户,将近占到贫困户总数的90%。
一味的“输血”,解决不了长久问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集体富起来,才能好办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先是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为村里整理出土地20余亩,新盖了10个烟炕、村大礼堂。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目前,全村大蒜、辣椒种植面积2000余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56%。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通过市委农办和市旅游局申报成功国家乡村旅游项目,引导发展乡村旅游,增强群众自我“造血”能力。
甘洒血汗,不辱使命长担当
“海空万里澄碧,暮色融金,水何澹澹,无风清澜起。浪激碣石,苍松葳蕤,凭栏尽处星汉里,朗月入怀,看鲲鹏涛头,激水三千里。潮起潮落,不改英雄气,骇浪帆起,一任平生意。”这是去年5月参加驻村干部青岛培训时我在日记里写下的。
作为漯河市纪委派驻的驻村干部,我时刻牢记使命担当,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从入村的第一个项目开始,就给乡村干部讲,一定要按要求和程序办理,工程质量出了问题,是谁办的就追究谁的责任,我们不能抱着人走茶凉的态度,让群众利益受损,在村里落下骂名。
道路、路灯、绿化、下水道,随着一件件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项目逐步落地,群众对我从陌生到熟悉、从质疑到肯定。今年初,我被评为全市“三农”工作先进个人,第二季度驻村之星。在7月份的脱贫攻坚整改验收中,吴集村顺利通过了省、市督导检查组验收。
荣誉背后是心酸。脱贫攻坚整改期间,我两个多月没有休息过一天,骑电动三轮车对全村68户贫困户、43户脱贫户挨家挨户走访,由于乡村道路不好,两条轮胎被钉扎破。5月20至24日,更是连续四个昼夜手写明白卡200余份,由于过度劳累,多次晚上胸闷疼醒,为防意外,我买来速效救心丸放在身边。
“麦儿黄,杏儿黄,转眼佳节又端阳。挂艾绿,浴兰香,一杯美酒品雄黄。身犹在,扶贫岗,甘洒血汗在村庄。”这是端午节时我发给当时身怀六甲妻子的短信,发完信息后正在值班的妻子打来电话,说她有点不舒服,问我能不能接接她,我说这会正在入户,回不去,半小时后,家人打来电话说她因高温在三院吸氧……每当想起这些,总是一阵心酸。
整改完了,离整村脱贫还有一段路要走,离使每一个群众都脱离贫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为之付出了两年的心血,吴集村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成为我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作者:刘彬漯河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