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西峡包氏族训千古传
发布时间: 2023-11-09 11:55 来源: 南阳市纪委监委网站

  西峡县西坪镇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和社会动乱,荒无人烟。到了清康熙年间,社会安定,逐渐有南方的安徽、湖北和北方的陕西、山西等地的人口迁入境内,其中以安徽、湖北、山西人口迁入较多。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江南水灾,包姓先祖包氏第62世包泰铧自安徽桐城而来,携儿带女,全家6口挑着挑担西行,长途跋涉,经过重阳,选择落脚于西坪,西坪包氏一族由此开创,在此繁衍生息、创家立业。

  

  1987年,西坪镇圣后湾村包先宽、包显洪在家中发现清道光辛卯年即公元1831年重修的宋代名相包拯的家谱——《包氏宗谱》。该谱是西坪包氏祖先包泰铧之后裔在第六次修家谱时所编撰,共24卷,约30万字。其中不仅记载了河南西峡包氏字派,还记载了历代包氏的名人传略,其中对宋代包拯家谱家训记载比较详细。

  

  包拯是包氏支谱中的灵魂人物,其中详细记载了包公生平经历、人物关系等,他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忠、孝、廉、爱”的精神被一张张泛黄的家谱见证着,传承着。

  

  包拯首先提出了“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著名观点。据宗谱记载,包拯在病危时留下了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东壁,以昭后世。”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不顺从我的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把家训刻在石块上,并把它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告诫后代子孙。”

  

  西坪包氏后人,把包拯“忠、孝、廉、爱”的精神和家训,作为族训历代传承下来,是西坪包氏后人为人处世的第一准则,族人必须自觉遵守。无论身在何处、身居何位,无论是布衣白丁、还是达官贵人,都以遵守族训为荣、违反族训为耻。

  

  为弘包氏扬族史、传承包拯精神,近年来西坪包氏族人对包氏宗谱进行第七次修缮。目前已经修缮完毕,经过详细考证,七修家谱中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先祖包拯的家训、家教等信息,是传承宗族文化,弘扬家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每逢清明节,西坪各地的包氏后人们都会自发地聚集在位于操场村的包氏祖先墓园,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更是为传承和弘扬先祖包拯留下的“忠、孝、廉、爱”的精神和家训。(李晋)

责任编辑: 南阳市纪委管理员
©中共南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南阳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26770号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229号    网站标识码:4113000048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