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战火记忆丨铁心向党 百折不挠
发布时间: 2025-08-04 07:30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者按:

  当历史的车轮碾过烽火连天的岁月,那些亲历者的记忆成为珍贵的民族遗产。即日起开设“战火记忆”栏目,邀请那些亲历战场的老兵为大家讲述战场上的生死瞬间、敌后的智勇周旋、普通人的家国抉择,以及胜利背后的血泪与荣光。向所有老兵致敬,也让我们一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

  冯则连,1930年5月生,山西壶关人,正团级。1944年3月参军抗日,解放战争中参加过陇海战役、豫北战役、鲁西南战役、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过金城阻击战、上甘岭战役。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0月由北京军区党委批准离休,离休前担任河北省涿县(现涿州市)人武部部长。1986年12月移交地方政府安置至武进区军休所,曾荣获解放奖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我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树掌镇紫团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全面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大举进攻华北,山西告急。村子没有逃过日军的“扫荡”,就在那次“扫荡”中,躲在村角的我亲眼看着父亲被日军杀害,悲痛万分。

  在山西战局危急的形势下,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游击战争的烽火,在三晋大地上熊熊燃烧起来。八路军成了当时全山西人民的希望。“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无数热血青年在“保卫家乡”“抗日救国”的口号声中踊跃参军,投身抗战。

  这期间,母亲带着我和妹妹改嫁到了芳岱村。由于家境贫困,我只能每天帮着别人家放牛放羊贴补家用。1944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正在放牛的我看到了走过村子的八路军队伍。顾不得散在路边的牛羊,我跑向队伍,只跟老乡喊了一声:“我跟八路军抗日去了!”就这样,我跟着八路军的队伍走了,那一天我还没满14周岁。

  跟随部队到了八路军山西长治总部后,我成了一名通讯员。有一位女教导员看我年纪太小,一直像妈妈一样关心和照顾我,后来她劝我:“回家乡参加生产也是支持抗日。”于是,才参军几个月的我,又回了家。

  回到家乡后不到两年,解放战争爆发了。解放军来到我们村子,动员大家为了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参军。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这一次,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成为三纵队七旅工兵连的一名通讯员。再次投身军营后,我不知经历过多少场大小战斗,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

  我第一次立功,是因为往返于一道敌人密集火力压制的封锁线传递了重要情报。那是1947年7月,在鲁西南战役的羊山战斗中,我所在连队已经占领了敌方阵地。可是,后方的炮兵部队并未得知和发现这一情况。如果继续炮击阵地,就会误伤己方战友。危急时刻,工兵连接到任务,要给后方部队送信。当时,传递消息只能靠人,可是,返回的路又被敌人死死封锁,很多战友都倒在了那里。轮到我执行任务时,我猫着腰就往后方部队冲。幸运的是,我成功躲过了敌人,将消息传到了后方部队。这时,后方部队也有消息要传到前方部队。于是,我在那条封锁线上往返了四五次,在前后方部队之间传递消息,直到这场战斗胜利。

  作为一个战士,要面临很多生死考验。最危险的一次,是在朝鲜战场的金城阻击战中,担任排长的我带领战友在去埋雷的路上,自己不小心踏上了敌人的防步兵跳雷。我意识到不妙,马上让周围的战友散开隐蔽。幸运的是,我身前有一道坎子。在战友隐蔽好后,我纵身跳入了坎子里。地雷炸了!我窝在坎子里又一次躲过了死神。在那次任务中,我带领两个班在冰天雪地里,仅用了三天时间,躲过敌人的层层封锁,顺利埋好了1000多枚地雷。

  入朝作战一年多后,我所在的12军31师原本应转回谷山地区休整,却接到了紧急增援上甘岭一线的命令。我们赶赴上甘岭地区后,坚守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近1个月,其间,敌人的大炮、坦克几乎不停地轰炸,我们紧缩在坑道内,与战友的尸体相依。当时的场景,要比电影中展现的情节更惨烈、更艰苦。最令我痛苦的,不是没吃没喝,而是喝了战友的小便后,自己却再也尿不出来。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中,我们坚持下来了,并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1953年,从朝鲜战场回国后,领导安排我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工程兵司令部干部训练大队学习。

  此前,我曾在部队里断断续续地学过一些文化知识,只认识1000多个字,还不会算术,训练大队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一度让我喘不过气。不过,与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相比,这些困难算不了什么。而且,经过多年的战斗以及工兵连的通讯工作,我也深刻体会到没有文化的痛苦,清楚文武兼备的重要性,明白要用知识来武装和指导工作。我勤学苦读、不懂就问,节假日也不休息,抓紧一切时间、克服一切困难提高学习成绩。1956年9月,我在期终测验中取得优秀成绩,被司令部通报表扬。

  有了子女、孙子女后,我一直教育他们要好好学习,督促他们成长,勉励他们自强。我认为“铁心向党、勇挑重担、百折不挠、敢打必胜”的革命斗争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激励中国人奋发图强的动力。(冯则连 口述 车玉 记录)

责任编辑: 南阳市纪委管理员
©中共南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南阳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26770号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229号    网站标识码:4113000048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