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迎接八届市纪委二次全会召开,全方位展示我市纪检监察机关2021年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即日起,市纪委监委网站推出“迎全会•巡礼2021”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年终岁尾,严寒中充满暖意和希望。市纪委监委出台《三门峡市纪委监委加强和规范函询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旨在稳妥审慎处置问题线索,进一步规范函询类问题线索办理程序,激励保护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勇于开拓、尽责担当的积极性。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疫情灾情叠加等严峻考验,我市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紧紧围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在学党史、悟思想中固本铸魂,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体现担当,在正风肃纪反腐中彰显作为,全市纪检监察工作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坚定践行“两个维护”
纪检监察机关在“两个维护”上担负着特殊使命和重大责任。我市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坚定践行“两个维护”。
为做到在真学深悟中紧跟看齐,市纪委常委会第一议题19次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和指示批示精神,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开展集中研讨,引领全市纪检监察干部在学思践悟中始终紧跟总书记步伐、紧扣党中央节拍。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市纪委监委坚持在学习党史中汲取力量,集中开展“日读党史一小时”、党史知识微信答题等活动,让每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带着问题学,在学的过程中有思考、有收获、有体会,进一步增强了坚决捍卫“两个确立”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我市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在忠诚履职中维护核心,聚焦贯彻落实“三新一高”、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等,扎实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黄河流域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和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坑口整治等19项专项监督。
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
为更加有力服务保障“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我市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
全力战疫防汛救灾,纪检监察机关在行动。坚持尽锐出战、下沉一线、严督实导,开展防汛救灾、灾后重建监督检查728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239个;开展疫情防控监督检查2435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1561个。
为认真贯彻落实好省委和市委关于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的重大部署,我市纪检监察机关强化营商环境监督,动真碰硬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紧盯政策制度落实不到位,担当不够、履职不力,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新官不理旧账”、承诺不兑现,不规范使用审查调查措施等“五类问题”,部署开展“百家企业”大走访、政策落实大督查、工作作风大整治、行政执法大规范、问题线索大排查、内部监督大检查、治理效能大提升等“七大行动”,进一步推动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亲清政商关系。全市走访企业644家,督促解决各类营商环境问题266个,处理36人,通报曝光典型案例27起。在群众满意度测评中,91%的被访者认为2021年以来三门峡市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和有所改善,“赢在天鹅城”一流营商环境品牌正在崤函大地形成。
换届选举,风清气正很关键。严明换届纪律规矩,从严开展换届纪律监督,从严审查候选人资格、联审代表人选、回复党风廉政意见、处置信访举报,确保换届顺利进行。
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制定查处诬告错告和澄清正名暂行办法、加强和规范函询工作实施办法、“三个一批”项目容错免责备案办法(试行),核实诬告错告问题线索9件,为3名干部澄清正名,回访135名受处理人员,让党员干部卸下包袱、心无旁骛干事业。
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
群众关切处,正是纪检监察工作着力点。
我市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更加自觉执纪执法为民、纠风治乱为民,让群众感受到纪检监察工作就在身边。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不断充盈。巩固深化“新衙门作风”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成果,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47个,处理99人,通报曝光典型案例4起9人。开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监督检查“过一遍”,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108个,处理152人,通报曝光典型案例56起80人。为监督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省率先出台监督工作方案,制定重点任务清单,对34个行政村进行重点监测,全覆盖走访脱贫不稳定户2154户、边缘易致贫户1622户。推动扶贫领域问题线索动态清零,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7起,处理31人。
常态长效惩腐打伞,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挖彻查黑恶势力背后的“腐”“伞”“网”问题,与政法机关建立联络专员机制,常态化做好情况通报、线索移交等工作,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56起,处理92人。
坚持“群众点题、纪委监督”,持续深化民生领域专项治理。围绕教育、行政执法、停车收费管理等重点民生领域确定19项整治内容,督促25个市直单位牵头开展专项整治,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185起,处理315人。
配合抓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市纪委监委专班化推进案件线索办理工作做法被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办刊发,一人荣获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优秀个人称号。
积极探索加强基层权力运行监管,组织市、县纪委监委干部“一对一”结对帮带乡镇(街道)纪委书记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指导渑池县建成小微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大力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建立完善村级廉情监督员工作机制,聘任1238名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担任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廉情信息员,持续打通做实监督“最后一公里”。
专项治理重点信访问题,化解上访群众“心结”。开展基层初信初访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多年、多头、多层信访举报专项清淤工作,督促办结重点重复举报件,全市受理检举控告件同比下降30.2%。
一体推进“三不”释放综合效能
我市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深化“三不”一体推进,更加充分释放标本兼治综合效能。
坚持有腐必反、有案必查,强化不敢腐的震慑。紧盯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探索建立领导包案、挂牌督办,清单明责、台账督导,周统计、月通报等督办机制,持续减存量、遏增量,严肃查处了一批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大搞权钱交易,违规插手工程建设领域,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年轻干部“小官大贪”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置问题线索2487件,立案785人,党纪政务处分963人,采取留置措施15人,移送检察机关24人。
坚持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扎牢不能腐的笼子。把查办案件与强化监督、整改问题、教育警示联动起来,督促各级党组织召开组织生活会排查风险点2774个、查纠问题1471个,修订新建制度903个,堵塞腐败的制度“漏洞”。市纪委监委撰写的《年轻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分析》,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党风廉政建设》杂志采用刊发。
坚持廉政文化养廉、党规党纪入脑入心、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充分利用市廉政教育馆开展廉政教育,分批分层次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参观学习,实现科级以上干部全覆盖。发挥廉政文化修身养性、成风化人教育功能,联合开展“家声百年长 风范永留传——红色家书中的廉洁故事”系列主题活动等,在党员干部心中根植廉政理念。以我市查处的典型案例为素材,拍摄制作《愧对家乡父老的“保护伞”》《腐败欠账迟早要还》等警示教育片,用身边人身边事敲醒“沉睡者”、重锤“装睡者”。
靠前监督、精准监督
更加有效履行监督基本职责、第一职责,需要持续靠前监督、精准监督。
我市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积极协助党委履行主体责任,对140名新任市管干部集体廉政谈话;谈话函询县处级领导干部90人。
巡察监督是对各地各单位政治生态“把脉问诊”、精准“画像”的一种重要监督方式。市委巡察机构坚持发现整改问题并重,强化巡察监督,在圆满完成七届市委巡察全覆盖任务基础上,对6个单位开展巡察“回头看”,推动巡察整改完成率达到97.5%。目前已完成八届市委第一轮巡察暨涉粮问题专项巡察,发现问题299个,移交问题线索30件。
为改进派驻监督,市纪委监委制定实施派驻机构重要情况报告办法,开展派驻机构负责人述职述廉,建立“室”“组”联动监督、“室”“组”“地”联合办案机制,抽调派驻机构人员参与专项监督、案件办理等,有效发挥了“探头”作用。市纪委监委派驻机构共处置问题线索155件,批评教育和处理142人次。
为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我市纪检监察机关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3267人次,其中第一、二、三、四种形态分别占70.2%、20.7%、3%、6.1%。
从“严”锻造纪检监察铁军
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
市纪委监委按照“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持续强化严管严治,对干部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从严,更加扎实推进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突出政治建设,大力倡树服务大局、创先争优、工作进度、创新突破、岗位职责意识,引导全市纪检监察干部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突出能力建设,组织办案质量和安全工作培训、机关“小班制”专业培训,指定“老纪检”对近两年招录公务员“传帮带”,促进能力提升、作风转变。突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执纪执法办案专题会议工作规程等制度,全面规范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措施使用,督促各项制度有效落实。突出严管厚爱,建立纪检监察干部电子廉政档案,坚持“刀刃向内”,严防“灯下黑”,教育引导纪检监察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条件下开展工作,以队伍建设高质量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一刻也不能放松。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将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和执着,继续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推动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建设现代化三门峡提供坚强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