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95岁抗战老兵王俊起谈英雄岁月
2017-09-03 16:04 来源:

\"抗战老兵王俊起.jpg\"

家住柘城县老王集乡王虎雷村95岁高龄的王俊起

2017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爆发时间最早、历时最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坚定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的信心,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人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9 3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让我们倾听抗日英雄的故事,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上个世纪的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无数抗日义士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在祖国的大地上,英勇地献出最宝贵的青春和生命,才换来了我们这代人的和平与安宁。还有一些老兵,他们在战事平息之后,默默地脱去戎装,在平凡的岗位上度过余生。

家住柘城县老王集乡王虎雷村的王俊起,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兵,今年已95岁高龄。从军二十年,他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勋。

要饭娃离乡打倭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战事吃紧,四处兵荒马乱,豫东地区的柘城县也不能幸免。王俊起9岁丧父,家中一贫如洗,时年不足14岁的他,和母亲一起四处讨饭。1936年底,王俊起通过熟人介绍,投奔驻扎在马牧集(今虞城县城)的新中央军第三路军当兵,他的人生之路就此改变。“那时候年龄小啥也不懂,就是为了能吃口饱饭。要不是到部队吃军粮,或许我早就饿死了。”谈及往事,老人感慨万千。

1937年夏天,部队开赴皖北,改编为国民党新七军,驻守在涡阳、蒙城一代准备抗击日军。由于王俊起年龄太小,身体瘦弱,部队为了照顾他,指定他为二十四师一团的一名号兵。老人清楚地记得,1938年大年初一,倭寇横行,虽是新春佳节,却没有任何过年的喜庆气氛。睡梦中,守军被一阵枪声惊醒,日军开始攻打涡阳城,在驻军的奋力抵抗下,日军未能攻入涡阳县城。

5个月后,部队开往陕西,驻扎在朝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在这里,王俊起所在的部队接受整编加入国民党16军,属胡宗南辖部,担任朝邑至宜川以东河防。此后六年里,该部在陕西至宁夏一带黄河沿线与日寇迂回作战。在作战中,王俊起反应敏捷,军事素质好,后来被选拔为团长王青三的通信员。传递情报、传达军令,在纷飞的炮火中,四处都留下他奔跑的身影。

经过长达八年不屈不挠的斗争, 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刀枪入库,人员关小黑屋!”提起这段往事,老人抑制不住满脸的兴奋之情。伴随着胜利的歌声,老人所在的部队进驻太原,分批接受日本投降。放下武器的日军垂头丧气,摘除了帽徽、领章和肩章。

围华北被俘获新生

19466月,傅作义奉命围攻华北解放区。 929,东线战役展开,国民党16军、94军和53军各一部开始猛攻,与晋察冀军区主力在东线展开激战,即史上的张家口战役。 103夜,晋察冀野战军集中兵力开始反击,将其主力阻于怀来一线。康庄附近的一场战斗,16军几乎被全歼,王俊起被俘,编入当时的八路军华北二纵队五旅十五团,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老人现在还能记得旅长马龙、团长刘广地等首长和战友们的名字。

新部队是个温暖的大家庭。为了帮助这些“解放战士”转变立场,晋冀鲁豫野战军开展了团结互助运动,新老战士互相学习、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就是在这里,王俊起学会了识字,从文盲变成了“文化人”。

平余孽受伤立新功

19472月,我军开始攻打正定县,王俊起报名参加了突击队,战斗中,王俊起冲锋在前,第一个登上城头,他们团消灭国民党第三军一个营,俘虏敌军400多人。在战后全团召开庆功大会上,团首长张保仪当场宣布王俊起立大功一次。

19477月攻打徐水,王俊起下腹被弹片击中,在这次战斗中,得到营长张文三的表扬,并被提升为班长。在攻打涞水县吴村战斗中,王俊起缴获傅作义101师的机枪一挺、步枪三支。1947年,王俊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揭开了他人生的崭新一页。1948年,攻打沧州王俊起身负重伤,伤愈后的他参加了无数次的战斗,履行了他作为一名中国革命军人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

1948年的沧州大清河战斗中,我们一个连就剩下7个人,好多战友都牺牲了,我能活下来,真是命大。”老人一边说一边抹眼泪,“不知道还有没有战友,像我一样还活在世上。”

显军威进京受检阅

1949 101 ,新中国开国大典阅兵式上,王俊起随着后来被称为“开国阅兵第一师”的华北20兵团67199师参加了这次盛会。时任597122排排长,为国家立下累累战功的王俊起怀着激动的心情,全副武装,英姿飒爽地接受了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检阅。

担任步兵方队领队的是两位“老红军”——32岁的步兵199师师长李水清和他的搭档、年仅30岁的师政委李布德。据李水清将军回忆说:“开国大典头天晚上,我与两千多名受阅官兵几乎一夜无眠,崭新的军装整了又整,手中的武器擦了又擦,许多人还用鸡油擦拭枪械钢盔,使锃亮的装备更显威武。”

1950年,27岁的王俊起再次参加了建国一周年阅兵式大典。加上第一次押送日本降兵集结到北平战俘集中营,这是他第三次走过天安门广场。老人至今引为自豪,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199师的一位老兵,三次进京的一位老兵。”

保家国跨越鸭绿江

记者通过查阅王俊起老人所在部队首长李水清的回忆录得知,1951年秋天,中国人民志愿军67军入朝后,便迎来了抗美援朝秋季防御战役。

王俊起正是在这一年随部队奔赴前线,参加了五次秋季攻势防御战,九次反击战。金城战役校岩山东峰战斗中,在连长、指导员全部牺牲的情况下,王俊起被上级临时任命为代理副连长。在朝鲜战场三年多时间,时任排长的王俊起,在战场上立大功两次、小功三次,后因肩部负伤,无法继续操作武器被迫撤出阵地。

据李水清将军回忆,“67军激战金城川,顽强抗击了敌人3天的猛烈攻势,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重创美军第7师。全军3天共歼敌17000多人,创造了朝鲜战场日歼敌的最高纪录。”

思亲人解甲辞军营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 1953727签署《朝鲜停战协定》。随着战事的结束,1954年,王俊起从朝鲜回国,并任代理连长。

部队驻守在山东历城期间,王俊起结识了徐文兰,经组织允许,二人结为伉俪。在济南军区步兵学校学习一个月后,中央军委指示老兵复员,王俊起被组织安排分配到天津市水管厂。王俊起自14岁离开家乡,在外征战多年,一直没有回过家,他觉得现在和平了,该是孝敬老母亲的时候了。于是,王俊起主动要求回到家乡建设新农村。

在离开故乡整整二十年后,19566月,王俊起偕新婚妻子回到老家务农。

老功臣家乡守清贫

王俊起在家乡曾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因身体原因辞职。上世纪70年代县武装部下乡走访,看到老人生活窘迫,身体状况不好,就给老人所在的“公社革委会”写了一封信,要求对这位老同志予以照顾。王俊起得知后,找到“革委会”主任,将这张已经批示补助10元的信笺要了回来,珍藏至今。他说:“这封信证明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我要好好保存。”

现在,王俊起每个月能领到900多元的津贴,用老人的话说,已经满足了。老人说:“我的战友为了和平,命都没有了,和他们比,我算是安享晚年了。”

岁月变迁,时光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老兵一心为国的情怀。他们将青春献给了祖国,他们的骨子里,铭刻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作者:华建 柘城县纪委)

  • 版权所有:商丘市纪委监察委
  • 豫ICP备13020693号  E-mail:sqlz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