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鹰潭:打通“三资”监管“最后一公里”
2013-08-05 09:31 来源:

核心提示:农村集体“三资”规模的扩大、流动的日趋频繁,一方面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三资”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江西省鹰潭市在对村级集体“三资”加强监管的基础上,将监督的竿子继续插到村小组一级,让农村群众的利益不打任何折扣。

农村集体“三资”的口袋鼓起来了,然而这对江西省鹰潭市来说,却曾是件喜忧参半的事。

喜的是,村集体家底殷实了,对村民来说是件大好事。

忧的是,对村民小组一级集体“三资”的监管没有跟上,加大了农村干部贪腐的风险,也容易引起群众不满。

鹰潭市四青街道上桂村下桂村小组就曾因村小组组长等私分涉及金额30多万元的征地补偿款,导致村民频频上访。

“做好农村特别是村小组一级的集体‘三资’监管工作,已经成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课题。”鹰潭市委书记陈兴超分析。

消除盲区——监管由村至组一竿子插到底

在对村级集体“三资”加强监管的基础上,近年来,鹰潭市纪检监察机关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把监管的触角延伸到村小组一级,将全市所有村小组纳入鹰潭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信息平台,打通了“三资”监管的“最后一公里”。

2012年,该市村小组一级的财务开支同比下降45.6%,涉农信访减少53.3%

2009年下半年,鹰潭市纪委收到一封举报信。信件直指当时童家镇刘家村党支部书记黄贵新、村委会主任吴象堂、村党支部副书记祝样兴3人,在未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情况下,以村委会的名义购买刘家村邹家村小组的集体土地,非法建设两栋商品楼房用于出售;邹家村小组组长邹发成和干部邹冬太、样成、邹金成等4人未经村民同意,擅自将5.11亩集体土地以8.1万元的低价卖给黄贵新等人。

市纪委立即启动调查取证工作。然而工作人员没有想到的是,案发之前,对这5.11亩土地的来龙去脉,邹家村小组村民竟无一人知晓!

“一直以来,我们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管只到行政村一级,对村小组一级的监管是个盲区。”鹰潭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谢一平剖析道,“现在看来,监督的竿子只有继续深入,直插到村小组,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

随即,鹰潭市纪委联合市财政、审计、农业等部门,将“防腐大堤”建到村小组一级,最大程度保护农村群众利益。

首先,清产核资。20115月,鹰潭市各乡(镇、街道)成立村小组清产核资工作组,开始对全市村小组集体“三资”拉网清查。为不留一点盲区,工作人员采取清查、评估、整改、公示、登记“五步法”,通过走访、实地测量、查阅账目资料、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张榜公布清查结果等方式,摸清所有村小组的“三资”底数,并逐项逐类登记造册。

其次,给村小组集体“三资”管理立规矩,推行“三议”(村小组干部提议、村小组事务理事会商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三审”(审流程、审合同、审票据)、“三公开”(公开决议、公开过程、公开结果)等管理制度。

在此基础上,鹰潭市在每个乡(镇、街道)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办公室,并引进区、镇、村、村小组四级联网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软件。

目前,监管软件数据录入与管理人员已配备到位,鹰潭全市3727个村小组也统一开设了集体“三资”专用账户。

全村当家——“三级审核”突出打造“民意关”

今年6月,童家镇童家村南边董家村小组组长董接材参加一个企业的挂牌活动,出了400元礼金。这笔钱在报销时被村小组事务理事会否决。最后,董接材不得不自掏腰包。

加强对村小组集体“三资”的监管后,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村小组干部得到了有效监督。

以资金监管为例。2012年,鹰潭市在村小组统一开设集体“三资”专用账户的基础上,开始实行“三级审核”监管机制,即村小组专用账户上的任何开支,除需村小组财务负责人签字外,还必须通过村小组事务理事会、村委会、乡(镇、街道)“三资”办下设的会计审核服务中心三级审核。

“‘三级审核’的核心是让村民参与监督,实现‘全村当家’。”童家镇“三资”办主任曾来军认为,将村小组事务理事会审核设为第一关,就意味着选举出来的理事会,要对村小组每一项开支都知情并展开监督。“不仅如此,村小组的大额支出经村小组事务理事会审核后,还要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曾来军强调。

在四青街道上桂村,笔者亲身体验了这道“民意关”。

614上午,笔者来到上桂村村委会办公室。此时,村委会副主任桂样胜正在审核鱼塘村小组报账员徐祥太送来的一份800元劳务支出的报账材料。

800元是给鱼塘村小组村民徐阔太的劳务工资。笔者注意到,材料上已经有徐包生、徐天良等6位村小组事务理事会成员的签名。

徐祥太告诉桂样胜,徐阔太花了10多天时间为村小组200余位村民代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村小组事务理事会集体签字同意给予他800元劳务工资。桂样胜认真审核材料上理事会成员的签名和“财务负责人”一栏徐社良(村小组组长)的签名、“报账会计”一栏徐祥太的签名后,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村委会审核通过后,四青街道‘三资’办会计审核服务中心还要进行审核。”桂样胜边签名边说,“虽然环节多了,但这样能减少村小组财务支出的风险。”

严格的监管管住了村小组干部乱报账、报假账、突击报账等行为,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村民纷纷当起了家。

笔者在流口镇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件事。该镇板桥村付家村小组原组长付某私自卖掉集体的10吨水泥,并将所得钱款据为己有。村民发现后,立即向村小组事务理事会举报。理事会第一时间将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帮助挽回了村小组的集体经济损失。

网上晾晒——“e账本”让监督无处不在

528中童镇鸭塘村于家村小组村民于新根熟练地通过电脑登录“鹰潭廉政网”。鼠标点击“‘三资’公开查询平台”,鹰潭市所有村小组的“三资”运行情况立即出现在电脑屏幕上。

在“鸭塘村于家村小组”一栏,于新根找到了自己所在村小组各项收支的详细账目。

“以前集体‘三资’运行情况要到每年年底才公布,村小组有多少家底、平时怎么管理,大家都不太清楚。现在村小组每笔钱用在哪里、土地和池塘承包给了谁,都可以随时上网查。”于新根说,“在外打工的村民开展监督也更方便啦!”

鹰潭市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信息平台从区、镇、村延伸到村小组一级,实现了对全市农村集体“三资”运行情况的实时查询、分析和监管。

“乡(镇、街道)‘三资’办必须将村小组所有收支的原始票据、合同副本等扫描、上传到监管信息平台。”中童镇纪委书记、镇“三资”办主任祝明龙透露,“村民通过电脑、手机上网,原始凭证包括凭证上的开支说明、经手人、审核人等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笔者亲自验证:在“‘三资’公开查询平台”的“上桂村鱼塘村小组”一栏中,支付徐阔太800元劳务工资的相关材料已经贴了出来,而此时距离这笔劳务支出通过“三级审核”只有几天的时间。

透明交易——扫除“暗箱”让“三资”口袋鼓起来

为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鹰潭市各乡(镇、街道)“三资”办又专门下设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价值在1万元以上但未达到市、县统一招标标准的资产资源承包、转让及村级工程建设项目,根据自愿原则,组织招投标。

一系列监管措施,不但没有捆住农村集体“三资”发展的手脚,反而激活了“一池春水”,让“三资”口袋鼓了起来。

志光镇皇桥村道塘小组的九脑水库十分适合搞水产养殖。去年年底,水库旧的承包合同到期后,村小组事务理事会和村干部就着手组织公开招租。

按照新的监管要求,村小组向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提交了委托招租的申请书。交易中心收到申请后,向社会发布招租公告,并牵头组建由村小组事务理事会成员、村干部、镇“三资”办工作人员、镇纪检干部组成的招租评委会。最终,何小根、桂桥和、艾细根、李立文等4位投标人通过资格审核,桂桥和以6万元的高价中标。

“原来集体资产、资源交易由几个村小组干部说了算,存在暗箱操作空间,容易造成集体资产、资源损失。现在放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招标,更加透明,让人信服。”鹰潭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杨森说。

四青街道杏树园7个村小组实行公共资源招投标制后,村小组集体店面的租金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

有钱了,村小组为村民办实事的底气足了;确保钱用到实处了,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杏树园村一些村小组每年坚持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生活补助,给困难户发补贴。

“我去年领了650元的生活补助,今年可以拿到700元。村小组干部说了,以后每年都要涨50元。”79岁的徐有凤喜自禁。

对鹰潭来说,农村集体“三资”的口袋鼓起来已不再喜忧参半,因为在严格的监管下,村民的口袋将同样鼓起来,不打任何折扣!

  • 版权所有:商丘市纪委监察委
  • 豫ICP备13020693号  E-mail:sqlz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