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内战爆发后,很多大型建设项目被迫停工。 CFP 供图
近年来,国家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走出去”企业规模渐增。2011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直接投资600.7亿美元,同比增长1.8%。放眼全球,约有120万国人掘金海外,资产总量超过1.5万亿美元。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日前发布《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及经营状况调查报告》(下称调查)显示,进入2012年,中国海外投资势头不减,1-2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97个国家和地区的70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4.35亿美元,同比大增41.1%。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目前仍以国企(央企)为主,约占六成。对比国企、民企的海外经营情况,二者遇到的发展难题、政策支持、经营优势、内部风控方面各有特点。调查显示,政治和市场风险是国企、民企海外经营的最大威胁;而在内部风控方面,民企整体上好于国企。
“走出去”提速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须走出去!”数位“走出去”企业负责人在与新金融记者交流时表示,“走出去”是一种必然选择。
自2000年,“走出去”被中央正式确立为新时期的一项开放战略以来,国内企业纷纷扬帆出海。这既有国家层面上的推动,更有企业遭受国内成本上涨、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而不得不作出的战略调整。数据显示,“走出去”的国有和民营企业对近三年的国内业务经营情况满意度不佳,其中对国内市场份额、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增长率表示满意的国企不到六成,民企则不到五成。种种指标的不尽如人意成为企业“走出去”的催化剂,他们渴望扩大发展空间。
目前,三类企业在海外投资方面颇具潜力:一是国有能源、资源企业,这些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国内资源供应,通过掌握上游资源,从相关原料的价格上升中获益;二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包括通讯和IT等行业的企业,这类企业“走出去”是为了参与全球竞争,获得技术资源;三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主要包括纺织、成衣、家电等。这些企业“走出去”的目的均为寻求海外市场机会和获取海外资源。
事实上,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企业漂洋过海的背后暗含一定的现实紧迫性和逐利性。在国内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走出去”决策影响的调查中,51.8%的国有企业认为,成本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43.9%和42.9%的国有企业表示国内市场需求低迷和国内融资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加速了企业海外布局的步伐。由于国有企业在国内市场上有一定程度上的垄断优势,并且在融资方面有较大优势,所以对“走出去”寻求市场和资金的需求并不高。在这一点上,国企比民企更具优势,融资难问题常令民企备受煎熬。
除了外部环境因素,企业自身因素也在影响着企业的决定。一半以上的国有企业表示,公司缺乏国际化经营人才并缺少国际化经验。基于这一点的考虑,国企管理层对海外投资持谨慎态度。民企与之大体相近,但更为现实的是,不少受访的中小民企对海外投资略显悲观,甚至“想都不敢想”。
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管理宣委会常务副秘书长祝慧烨认为,民企“走出去”比较难,首先是企业自身规模较小,经营实力还没到涉足海外的水平;其次是对国外法律法规的不熟悉,缺乏国际经验和国际化人才。
“拿不到”政策
企业“走出去”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调查样本中72.8%的企业认为,在“走出去”的进程中,国家的政策扶持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超过60%的企业认为外汇政策、通关政策、安全保障、财税政策、保险政策、产业导向、金融政策、信息服务等政策对其“走出去”的帮助较大,其中境外投资信息发布(如政府发布国别投资指南)、外汇政策性支持(如简化境外投资外汇来源审查)、通关商检政策性支持(如简化项目审批及外派人员手续)、境外权宜保障政策(如境外劳务人员安全保障办法)获得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认可。
调查发现,“走出去”政策对国企的帮助作用大于民企。数据显示:83.1%的国有企业表示在“走出去”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和不同层面的帮助,而这个比例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70.1%,比国有企业低13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不仅获得政策性支持的比例较高,而且获得的政策性支持在内容上也比较实惠。在财税政策性支持、国别产业导向政策、保险政策支持等方面,国企获得的帮助多于民企。而民企获得较多的政策支持则集中在通关商检政策性支持和境外权益保障政策等方面。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