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明清古街,品读历史痕迹。在襄城县明清古街北城门,有一个红石牌坊,正面对联“文韬武略靖边御敌百世犹思汉司隶,简亢清高破柱惩奸千秋谁效李龙门”刚劲有力,背面对联“明标俊首,烁古炳今垂万世;誉满龙门,维风励俗照千秋”风骨遒劲,这两幅对联描述的内容,既是李膺一生真实的写照,又是对他的客观评价。
李膺(110—169年),字元礼,河南襄城人,东汉名臣,清流领袖、八骏之首。他先举孝廉,后又举高第,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声名远扬。他能文也能武,打得了鲜卑,守得住边疆,多次打退鲜卑的侵犯,以致后来羌人一听到李膺的名字就感到害怕。李膺深受百姓爱戴,后人送李膺“天下模楷李元礼”的美名。今天,我们就选取几个成语故事来感受李膺的人格魅力。
埋轮破柱:比喻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唐代元稹《裴注侍御史制》记载:“季代而还,埋轮破柱之徒,绝不复出,朕甚异焉。”其中“破柱”便是源自于李膺除张朔的故事。东汉桓帝时,宦官专权,大官僚集团斗争十分激烈。当时李膺任司隶校尉,得知宦官头子张让有个就职野王(现沁阳县)县令的弟弟张朔,其人贪婪残忍,常凶暴残民,甚至杀戮孕妇。李膺对此心下震怒万分,决心要为民除害,铲除张朔。听说了这件事的张朔十分害怕受到李膺的惩罚,畏罪潜逃到哥哥张让家里,躲在一根空心的屋柱内。然而李膺听闻风声,亲率役卒,直接冲进了张让家,砍破屋柱搜捕张朔,以先斩后奏的方式为民除害,守护了朝廷纲纪。
死不旋踵: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后汉书·党锢列传·李膺传》里记载,李膺惩治张朔后,其兄张让向桓帝告状,桓帝召李膺进宫,责问他为什么不先请示就把张朔处以死刑。李膺回答说:“现在我到任已经10天了,怕犯了积压案件的过失,想不到竟得了办案快的罪名。我自知有罪,死期就在眼前,但我并不惧怕(原文“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请宽限5天,让我把那些坏蛋惩办完,卸了任再来受刑。”桓帝听了,深深为李膺惩奸除恶的决心所感动,回头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罪有应得,司隶校尉有什么过错?”并且未对李膺施加惩罚。从此,李膺名声大振,宫中大小宦官见李膺都吓得缩头缩脑,连大气也不敢出,甚至不敢走出宫门。桓帝问这是怎么回事,宦官们一边叩头一边说:“我们是害怕李校尉!”
一世龙门:一世,一代;龙门,东汉时期文人登门拜访称之为“登龙门”,后用于文人所崇仰的人物。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李膺)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李膺能够守持法度纲纪,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把惩贪治恶、推行儒家礼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责任,是当时所有有志文人的楷模。后来读书人皆以被李膺接待、得到他教诲为傲,并将此称之为“登龙门”,由此可见后人对其崇高品德的推崇。
李郭同舟:比喻知己相处,不分贵贱,亲密无间。《后汉书·郭太传》记载:“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东汉末年,朝廷风气很乱,纲纪颓废,李膺在这种风气下仍能够坚持高洁的品行,非常受人们尊敬。当时太原界休有个人叫郭太,与美名传扬天下的李膺不同,他出身贫寒,地位低微。然而李膺并不因此而低看他,他很欣赏郭太勤奋好学的态度和丰富的学识,二人时常亲密交谈,成为了至交好友。后来郭林宗要回故乡,李膺送他同船过河,两人身姿如同神仙,这段不分贵贱的友情也被后人传为美谈。
《后汉书·刘陶列传》对李膺赞誉道“履正清平,贞高绝俗。”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对李膺称赞说“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执。”世人评价说:“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这样一位明星级别的清官廉吏,是后人永远崇敬和学习的榜样,也是当纪检监察干部必备的优秀品质之一。(魏永涛 崔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