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原名晏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孔子称赞他说:“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据传,身为齐国大夫的晏子“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其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一直廉洁从政,公正做事,清白做人,他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晏子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晏子辅佐齐国三公达50余年,为齐国的繁荣昌盛立下了不世之功。
据《晏子春秋》载:每逢上朝办公,晏婴总是坐着一辆走起路来便吱吱嘎嘎响不停的马车,就连驾车的马也是瘦骨嶙峋。齐景公看见后说:“难道你的收入少成这样了?坐什么也没有比这更差的了!”晏婴回答说:“承蒙您的恩赐,才能使家族甚至国家都获益,如今我不仅能吃饱穿暖,出门尚有马车代步,对我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后来,齐景公派人给晏婴送来诸侯级别乘坐的车和四匹拉车的骏马,晏婴推辞再三,说什么也不肯收下。齐景公不悦地对晏子说:“如果你不接受这些马和车,以后我也不坐马车了。”晏婴不慌不忙地说:“您让我来替你管理百官,我就更应该在饮食起居等方面以身作则,虽然我现在很节俭、简朴,但仍担心不能给整个齐国人民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如果我现在用上好车好马,下面的官员就会纷纷效仿,相互攀比,于百姓而不顾,那时我还怎能阻止那些生活奢侈而没有尽到责任的官员呢?”齐景公觉得晏婴说得有理,就不在勉强。
晏婴身为相国,两袖清风,始终不置家产,长期生活在低矮狭小、阴暗潮湿的房子里。齐景公认为这样的环境跟晏婴的身份不相符,便筹划着给他建造一所宽敞明亮、干燥通风的住所,晏婴得知后断然拒绝。齐景公念他整日为国操劳,便借其出使晋国的机会将“生米做成熟饭”,派人在其旧宅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固和扩建。竣工后,齐景公得意地想,如今木已成舟,看你如何推辞。孰料,数月后晏婴完成使命返回,到家发现修缮一新的居室,他先是上朝对齐景公的好意进行拜谢,然后将占用邻居的宅基地用来扩建的房屋全部拆除,并给人家重新盖好新房,请他们搬到原地居住。满朝文武对晏婴的这种做法颇为费解,纷纷问起原由,晏婴说:“君子不做不符合礼节的事,小人不做不吉利的事,这是古代的制度。我怎么能违背呢?”
晏婴身为“三朝元老”,可谓是德高望重,但他却过着跟普通百姓一样的朴素生活。平时他吃的是粗茶淡饭,很少吃肉食。此事传到齐景公耳中,齐景公有点怀疑,为了验证真假,齐景公在晏婴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亲自来到他家查看,当看到晏婴一家人正围着桌子吃糙米、野菜时,不由动情地说:“先生的家境如此贫穷,我先前却不知道,这都是寡人的过错。”第二天,齐景公就派人给晏婴送去很多银子和一件非常昂贵的狐皮袍子,但均被晏婴婉拒,齐景公再次派人前去赏赐,如此往返三次,晏婴始终坚辞不受,并对景公说:“我家里并不穷,您平日给我的赏赐,足够我一家老小开销用度了,还有盈余用来支援亲朋好友,您要再赏给我大批的钱物,我收下如果拿去救济百姓,那是拿您的赏赐给我自己买好名声,忠臣是不肯这样做的;如果把钱物藏起来不花不用,那就成了吝啬鬼,明智的臣子也是不会这样做的。因此,我无论如何不敢再接受您的赏赐了。”齐景公无言以对,只好罢休。
晏婴洁身自好,始终奉行“糟糠之妻不下堂”。有一回,齐景公到晏婴家里喝酒,饮至正酣之际,一直在厨房忙碌的晏妻端着一盘刚出锅的菜进来,齐景公一看,晏妻不仅人老珠黄,而且灰容土貌。于是借着酒意说要将自己年轻漂亮、聪明伶俐的女儿下嫁给他。晏婴闻听慌忙跪下,一本正经地说“我的老婆现在的确又老又丑,但过去年轻时她也曾明眸皓齿,美丽动人;一个女人在她最美、最青春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终生托付给我,我怎能忍心在她容颜尽失和年老体弱的时候将其抛弃,我不是一个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人,更不会违背自己的良心和当初的诺言”。齐景见晏婴的态度始终坚决如铁,毫不动摇,便不再提及此事。
晏婴还多次直言进谏,敢于说出其他臣子不敢说的话,并毫不留情地指出主公的错误。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齐景公极为悲痛,拿着玉器放在他身上失声痛哭。有大臣劝谏说:“这样做不合礼仪。”齐景公说:“哪里用得着礼仪呢?从前晏婴一天之中三次对我劝谏而不屈从于我的意见,现在谁还能这样做!我失去晏婴就要完了,还讲什么礼仪呢?”说完,齐景公摘下帽子放声痛哭,极尽哀痛之情后,方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