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学党史 | 千顷澄碧的时代
县委书记好榜样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已在神州大地传颂多年,仲夏时节我以一名朝圣者的身份走进他、感知他、追随他。伴随着七月中原大地的翠绿与生机,我开启了拜谒之旅。
今日的兰考,早已看不到了盐碱地,也感受不到了虐人的风沙。走近兰考县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绿树成荫,城市里充满着各种时尚元素,俨然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河南兰考县的焦裕禄墓园,汇聚了潮水般前来祭奠的人们。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了一年零四个月即病逝在岗位上。然而,这一年零四个月却成为穿越时空的永恒。
——有一种缅怀感天动地
步入焦裕禄纪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体正面镌刻着毛主席手书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身雕刻着“访贫问苦”、“查三害”等浮雕图。望着庄严肃穆、简洁大方的纪念碑,对焦裕禄同志的敬慕之情油然而生。50年过去,墓碑上的焦裕禄依然年轻英俊。他当年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铿锵激越,撼人心魄:“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愿这种豪情壮志激励后人砥砺奋进“肝胆长如洗”,迸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强大精神动力。
向焦裕禄陵墓敬献花篮、鞠躬行礼,在纪念馆里缓步瞻仰焦裕禄同志生平事迹,举行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仪式……这一刻,泪湿青衫;这一刻,思绪纷飞;这一刻,信念高扬;这一刻,初心永恒。
——有一种奋斗气壮山河
这是一种精神的定格:一把藤椅,静静地放在一张破旧的办公桌前。藤椅右手,一个大洞无声地诉说着主人曾经的病痛——肝疼袭来时,他就用茶缸靠在藤椅上,紧紧地顶在痛处。日久,藤椅被顶出一个大洞。 就是在这张藤椅上,焦裕禄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篇文章的提纲,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岁月褪去了这张藤椅的颜色,却洗不去人们对其主人的思念;病魔夺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生命,却磨不灭激荡在他血液里的英雄气概和奋斗精神。
望着这张藤椅,人们就会想起1962年冬天,大雪纷飞。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害”困扰的兰考,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来最低水平。
望着这张藤椅,人们就会想一年零四个月中,焦裕禄下去查风口、探流沙、找水道、治盐碱……面对兰考自然灾害的肆虐和贫困落后的实际,他挥笔誓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他写下“干革命就得敢闯!成功了,有经验;失败了,有教训。只要敢闯,就能从困难中杀出一条路来!”
望着这张藤椅,人们就会再一次听到焦裕禄充满激情的声音:“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今天的我们,还有没有这般英雄气概? 今天的我们,还有没有这样的责任担当?
——有一种力量坚如磐石
终于见到了“焦桐”!您把根深深地扎进泥土,从不挑剔脚下的土地是富饶还是贫瘠,努力地生长、向上,用一往情深回报土地,用满树繁花亲吻阳光。泡桐婆娑,琴声悠扬,兰考以泡桐为原材料,制作的小提琴远销各地,当地人民种植泡桐树,守护泡桐树,当年用于防风固沙的泡桐树也以“绿色银行”回报百姓,带领百姓走上致富之路。该上车了,忍不住再回望一眼“焦桐”,您的身躯根深叶茂,您的精神历久弥新。
在黄河东坝头,我们看到了兰考人民防汛守堤、战洪抗洪的英勇;在“美丽张庄”,我们看到了人们利用农村废弃宅基地“修旧如旧”发展文旅产业的创新。
是啊,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幸福,一代代的兰考人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以奋斗者的姿态真抓实干,以追梦人的执着开拓进取,谱写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2017年2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兰考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全国第一批完成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在兰考,我深切地感受到当地人民群众对焦裕禄的深情怀念,在纪念馆,讲解员称呼焦裕禄时说的是“我们的焦书记”;在餐馆就餐,当地的服务员也会向我们讲述“我们的焦书记”的故事,是啊,那打满补丁的衣服、破旧的藤椅无不诉说着焦裕禄同志坚强的党性和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这深厚的情谊正是源于对人民群众毫无保留的爱。
行程匆匆,可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心中。“对群众的亲劲”,彰显的是人民立场;“抓工作的韧劲”,展现的是优良作风;“干事业的拼劲”,诠释的是坚定信念,这“三股劲”正是我们干好工作的“精气神”。当前,随着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我们每一位纪检监察人都应该大力弘扬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自觉做到对人民无限热爱、对党无限忠诚、对事业高度负责任、对自己严格要求。
汲取百年党史力量,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全面发展,我们责无旁贷,如此,方可无愧千顷澄碧的时代!(遂平县纪委监委 张海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