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时评

隐性“车轮腐败”须狠刹

发布时间:2019-06-26 来源:驻马店纪检监察网

  近年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和公车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往明目张胆使用公车,违规、超标准配备公车等问题得到有力遏制,然而,围绕违规使用公务加油卡、私车公养等隐性“车轮腐败”问题做文章的,却层出不穷。

  应当承认,私车公用的初衷,有的是为了节约行政成本,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少数公务人员在“私车公养”上动起了歪脑筋,借“公用”之名,混淆公私,占公家便宜,比如冒充公车到定点维修厂进行维修、装饰,或将私家车的油费、维修费、过路费、洗车费等与公车“捆绑到一起报销。

  “私车公养”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一些党员干部的特权思想和侥幸心理在作祟,追求个人利益占上风,甚至对侵占公共利益抱有理所当然的态度,顶风违纪、损公肥私而不知止。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当前监管制度存在漏洞,比如,加油卡管理粗放,“充卡加油”缺失具体加油次数、车辆、行程等明细。再如,一些公务人员将私车油费捆绑在公车上一起报销,单位领导和财务部门没有严格把关。

  如何防范假公济私,又确保不损害个人正当权益,这确实是一道困扰当前监管工作的难题。因此,对于这些私车公养的“新变种”,关键是完善制度和加强监督,做到下猛药、出重拳,从根本上破解“顽疾”。北京市朝阳区纪委监委总结提炼出的“三查四看法”,可谓是对公车管理问题提出了指引。“三查”即查ETC记录、查加油记录、查行车轨迹;“四看”即看时间节点、看出行地点、看加油频次、看加油品类。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实行网络信息监管,让每一笔用油消费的去向都有迹可循。

  让公务出行行得“正”,防止私车向公车“揩油”,需要党员领导干部加强自律,同时也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管,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对不合理不正常的支出一查到底,对私车公养问题“露头就打”,让其无所遁形。另外,针对“私车公养”专项治理中发现的系统性、普遍性问题和监管漏洞进行整改,制定“一车一卡”加油、节假日公务车辆封存等管理制度和防控措施例条,提高公车使用管理信息化水平,从源头上杜绝“私车公养”问题。

  但我们也应当清醒看到,根治隐形“车轮腐败”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不断查找新问题分析新情况拿出新办法,用好制度的“刹车片”,打开监管的“探照灯”,堵住这个“车轮腐败”漏洞,谨防按下“公车私用”的葫芦,又浮起“私车公养”的瓢。(平舆县纪委监委 胡凯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