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感受在哪方面最强烈,大家一定不要忽视了。‘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7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语重心长的一番话,充分彰显了深厚的为民情怀,也鲜明指出了透过百姓感受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路径和方法。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以百姓心为心”,是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更需落实到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情的言行之中。为人民服务只作为口号不行,只在文件里批来批去也不行,一定要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去体会它的真谛。党员干部心里要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只有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才能把好事实事办到大家伙儿心坎上。
把群众当“家人”,把诉求当“家事”,前提是要下大力气培养对群众的感情。感情是一个非常本质的东西,来不得虚的、假的。有感情,才能共情。党员干部如果长期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感情培养不起来,真去做群众工作,很多事做不来,勉勉强强去做,也容易沦为“作秀”。只有带着感情下基层、真心实意做工作,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才会从心里感到温暖。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廖俊波,把百姓的琐碎事都当成实实在在的大事,邵武市拿口镇的路灯不多,就赶紧多装一些,上访户没拿到土地使用证,坚持服务到底……廖俊波因公殉职后,很多从未谋面的百姓奔来为他守灵。广西百色市乐业县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因公殉职后,贫困户班氏会听闻消息整夜无眠,“满脑子都是她的笑脸,她帮我申请低保的情景,到医院看我儿子的情景。”许许多多对群众满怀真情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平凡工作中细致入微、回应民情,以脚踏实地的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由衷的信任和拥护。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老百姓的感受,比PPT更生动,比视频更真切,比数字更重要。我们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必须从百姓感受中去发现问题、找到工作着力点,以百姓感受来检验工作成效、评价工作实绩。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这样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群众发牢骚有怨言,有的是源于对一些政策不理解有困惑,有的是因为办事流程烦琐复杂,有的可能出于对少数干部作风的不满,还有的是由于焦心事烦心事没得到妥善解决。党员干部应广泛听取、虚心接受群众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精准研判群众诉求,对合理的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对不尽合理的,在坚守法律政策底线的同时,耐心细致做好政策阐释和思想疏导。面对矛盾和问题,多一份务实担当,工作作风多一份严细深实,干群之间就多一份相互理解,群众就会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反之,工作方式简单僵化、态度生硬冷漠,就容易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甚至激化矛盾。
群众的切身感受中有真问题,更有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聪慧,只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要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提炼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既俯下身子、沉到一线,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又善用“数据里的民意”,从点赞、留言、表情包里听民声解民情,线上线下相结合,将群众意见充分集中起来形成正确决策。要真心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何艳)